历史已逝,但考古学使它复活。
▼
▼
﹛乾陵,胡人石像﹜
﹛唐狩猎胡人俑﹜
▌
有时候不得不感概记忆的衰减,离巡游大唐十八陵刚过去不到半个月,很多事情竟然开始有些模糊了,如果没有文字和影像的记录,恐怕很快会丢失七八成的记忆。再想想,那些埋藏于地下上千年的文物和遗迹,连同它们的故事和事故,随着雨打风吹,到现在,又还能剩下多少?
巡游唐十八陵(也称关中十八陵)缘起偶然。5月中旬,我们一帮爱好户外体育的活跃份子与中国的考古大家、北京大学考古系齐东方教授偶聚四川成都,只为筹办一场国际顶级越野跑赛事。
﹛昭陵下宫处回望,昭陵山体巨大而突兀。﹜
﹛贞陵,田野中巨大的华表﹜
“小时候围棋打遍县城无敌手,然后成为了考古教授,现在是越野跑者,再过几年,我没准该是个油画家了……”那次四川之行,我们个个拜服于齐老师的博学和风趣(而且还贼能跑)。而齐老师,作为一个新晋的越野跑选手,看着我们这帮活力无限的家伙,恐怕也激起了少年狂。
活动结束,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回北京再聚聚,于是,在北京一次午后的酒局上……
“那,咱们要不就去看看中国最强盛时期的皇陵吧——以跑步(徒步)的方式!”齐老师忽然说出了这句话,一拍即合。
﹛景陵,华表,翼马﹜
﹛景陵,鸵鸟﹜
▌
7月10日,我们一行4人从北京出发抵达西安,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陵发掘队张博队长汇合——唐十八陵的勘察、建档、维护以及一些周边墓穴和遗迹的保护性挖掘,张队长都亲力亲为,经常一待田野中就是几个月,说他是中国最熟悉唐陵的人,毫不为过。这一趟的人员配置已足够奢华,齐老师和张队长,一个知识渊博,一个精于实操,均为业内行家权威,田野间的考古学识,两位老师几乎都是信手拈来,对我们几个考古大“棒槌”,讲解得耐心细致。
“最近在哪儿挖呢?”我们很快学会了考古人见面打招呼的套路。
唐十八陵位于渭河以北,横跨咸阳,铜川,富平三市,呈扇形排列,均为坐北朝南,俯瞰关中大地,站在陵处远眺,麦田、草场、村落,天地瞬间宽广。唐代重厚葬(在唐代,丧葬行相当于现代的大企业),全国1/3的财力用于帝王陵的修建。因此,通过帝陵,能很好地呈现王朝当下的风貌、精神、气象,以及盛衰。
唐十八陵中14座为山陵,依(以)山为陵,即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或是陵墓依山而建,利用山岳雄伟之势来防盗掘。
﹛晚唐时期,靖陵﹜
▌
中午1点整,天气预报西安今天的气温为43度,我现在走100米最快的速度是1分27秒,这相当于一个90岁老人的散步速度,微微凉风吹走了一些热气,眼前是一段60度左右的山坡,这是景陵,唐宪宗李纯的安葬之地,现在,这座巨大的山陵上只有低矮草丛和荆棘,还有几十亩的庄稼地,阳光直射,无处躲藏……
酸枣刺的伤痕还在。往前倒退回24小时,我们一行正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斜插下山,漫长而艰难的爬坡和短暂却畅快淋漓的下坡相互交替着,过程中莫名其妙丢了对讲机,随后我们深陷于一片酸枣刺荆棘中不能自拔,前后左右,无路可逃,只穿着跑步短裤的我们开始不时发出的惨叫在山谷中飘荡——冥冥中,大唐的酷吏正在让我们体验着鞭刑的快感。
﹛昭陵下山路﹜
浑身是血至山下仅有的三户农家,包扎清洗、打听去路。“旁边这山头儿就是魏征墓,你们该去看看!”
再上山,一眼望去四个大字——魏征陵墓,“这是魏家后人重修的吧?”齐老师第一反应——行内人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,古代只有皇帝、皇后和太子的埋葬地才能称之为“陵”,其他人的才是“墓”,“陵墓”放一起,让齐老师又一次神秘的微笑了。
“记着啊,跟我们考古人一起走道儿,地上如果有100元钱,一定是搞考古的先捡着!”齐老师说这话的时候,张博队长果然正低头寻摸着什么——“瓦渣滩”(堆着唐代砖瓦残片的地方)“冢疙瘩”(唐墓)这些带着西北考古人口音的名词,我们已经开始熟悉着。
﹛唐瓦﹜
▌
一杯西凤酒,一份水盆羊肉,远处,芥末色的小山丘上分布着宽阔的梯田,唐代名将尉迟敬德的墓就在附近,“30多年前,我还是个年轻人,那天一大早就是在这地方吃的早饭,然后上山探陵,那时候,这地方可清静!”齐老师点根小烟,眯着眼睛看着眼前——烟霞镇,一个有着漂亮名字的关中小镇,和中国的大部分乡村一样,唯一宽阔的街道上车轮掀起了一阵阵灰尘,像旋转的柱子在空中游弋,在中国的一些地方,几个世纪以来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变化。
天色骤然变暗,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废弃的水泥厂内,空场上荒草丛生,一个巨大的唐武将石像突兀矗立在那,张老师给我们讲述着将它挖掘出土的经过,与此同时,我微信朋友圈上有几个在日本旅行的好友正纷纷感慨东大寺的雄伟,感慨现在只有在日本才能感受到中国唐朝的气势。
一条红色的闪电划过,眼前的这名武将,似乎在笑……
▌
“你小子运气不错,戴上安全帽,咱们下墓!”最后一天在当地考古人员的带领下,我们跟随齐、张两位老师进入了一座正在抢救性发掘的唐墓之中——这几乎算得上这几日高温天气中最舒服的时刻了,地下数米,阴凉刺骨的温度直让我想躺在那张墓床上睡会儿,梦境中应该会带上墓室中那些唐代壁画的流畅线条……(还在发掘过程,抱歉不能多写)
﹛墓室入口﹜
﹛墓室内﹜
﹛墓室内的仙鹤壁画﹜
﹛墓室内的仕女壁画﹜
考古人最强的能力是现场复原能力。
影视作品里,盗墓贼的绝技出神入化,对比起来,考古人员显得那么普通。其实,这是最大的误解。盗墓贼的确有过人之处,尤其他们在动手能力上高人一筹,著名的洛阳铲使得虎虎生风。但盗墓贼遇到考古队避着走才是常态。破坏比建构容易得太多。盗墓贼的目的只为盗取能卖高价的文物,而考古是要从文物和遗迹等信息中建构和复原古代的场景,因此,一个盗墓贼一天可以盗取一座墓葬,拿走文物,把现场破坏殆尽,永远无法再复原。而考古队十几号人不分昼夜地挖掘,花上几个月甚至数年,只为尽可能保留历史的痕迹。然而,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,盗墓这个古老的行业是很难完全禁绝的。这几年国家有钱了,大型遗址很多都建了文管所,最次也有文保员,盗墓活动还是受到一定的抑制。一个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,一个是探寻者,该给谁最高的敬意,应该一目了然了吧。
﹛去往靖陵的路上﹜
考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——不收藏、不鉴定。
很多鉴宝类节目里,嘉宾都有“火眼金睛”,可以现场断定器物“生死”,相比之下,真正的考古人就显得特别谨慎谦逊。“别看我读的唐代典籍广,全国各处考古现场去得多,但要说对唐陵地区地层、器物的了解和判断,还得是张队长更在行,”齐老师表示:“不过,他要是去了四川、云南(考古),也得花个1、2年才能摸着门儿。”在考古圈儿里,通过对某一朝代或对某类器物的长期研究,能被称为某一方向的专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,能贯通古今、无所不晓的“全能权威”,恐怕只应当出现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。
﹛李渊献陵附近田野,唐代石经堂。﹜
无论是从法规,还是从行规的角度,考古学都不会主动发掘墓葬。
保护为主,只进行抢救性挖掘——已经被盗墓贼或其他原因破坏,面临全面遭破坏的风险,还有,就是大型施工和工程难免触及到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和古迹的时候。
1956年明定陵发掘之后,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成为中国考古学界最严守的戒律之一。这一共识实际上扩展到绝大部分重要墓葬。因为经历了一定年代的埋藏之后,地下的墓葬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,发掘即意味着稳定的平衡状态的打破,而任何细小的失衡都可能引起地下埋藏的不可逆损失。
﹛开国皇帝李渊献陵,被当地青年们用来练摩托车﹜
唐陵文物保护所处的窘境。
“历史上,对唐陵最大规模和有组织的破坏,是文革时期”,一位从事几十年唐陵讲解的老先生对我们说,“那些人是时代的英雄,历史的罪人”。随后,在某座唐陵的山前,我们目瞪口呆,几年前当地一个采矿场老板承包这片山头后直接炸山采石,半座山已经消失,几乎已经炸到墓道门口,如果这个皇帝能复活,出来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找当年风水先生算账吧……这也说明,当今同样是一个大规模破坏的时代,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城市扩建,占用大量的土地,地下的遗址、墓葬遇到这种情况也很难保存下来。这就是需要很好的保护历史遗址的理念和规划了。
不要总感概只有日本京都等地保留着最能反映唐代的寺院和古建筑,其实就在国内,我们身边的大地上,就有着更多真正的盛唐遗迹,只是没有保护好,没有去发掘它的价值,而散落于田间地头。
那些唐代的阙土、华表、石像生……它们就在那片田野,一千多年了!
﹛乾陵,无头石像群﹜
﹛下宫的发掘现场,唐陵考古小分队合影。(左二:张博 左三:齐东方)﹜
旅行结束,和往常一样,我在北京的晨曦中醒来,有些发呆,或许,这就是这次旅行的全部意义:去探索什么才是真实的拥有,去发现曾经被我遗忘和忽略的人。
图/ 毅道体育
Copyright © 2015~2024.毅道体育 All rights reserved. | 京ICP备16000116号-1 |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6号